5月8日,我校在行政楼三楼会议室成功举办了2025年新设智能制造工程、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跨境电子商务、戏剧影视导演等五个本科专业开设筹备工作专题会议。学校校领导、教务处、人事处、招生处、相关二级学院领导班子、各新专业负责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校长廖民生主持。
我校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全国教育大会、陕西省教育大会的精神,根据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要求,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陕西省重点产业链布局的变化,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动态调整设置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市场急需和紧缺的五个专业,积极响应国家先进制造产业发展的战略,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和科学的学科专业规划,教育部批准我校从2025年开设智能制造工程、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跨境电子商务、戏剧影视导演等五个本科新专业。此次会议旨在专题研究五个新获批本科专业的开设准备情况,探讨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适配度,了解并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以确保教育质量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紧密结合,通过跨学科整合,优化课程结构,以及加强校企合作等措施,培养处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负责人魏少华教授从该专业基本情况、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情况、实验室建设情况、实践教学基地情况、持续推进工作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指出该专业的师资结构合理,数量充足,专业特色是注重“智能化应用、系统化设计、工程化开发”,培养模式是“目标导向、双轮驱动、联动协同”。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负责人李东文副教授介绍了该专业的培养定位、培养方案及建设情况,指出陕西省智能制造产业规模年均增长15%,2025年智能制造工程人才缺口达450万,我校毗邻泾渭工业区,针对该专业的培养定位要满足陕西省产业集群以及西安五大工业园区产业链需求。同时,李东文副教授从技术核心、典型课程、就业方向、实践案例等四个维度强调了该专业与学校传统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区别与联系,并指出应在现有师资基础上引进高质量人才,补充建设实验室,以满足新专业的需求。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专业负责人李雪梅副教授针对该专业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她指出该专业是传统电气工程学科在智能时代的分支延伸,其课程体系保留电气工程基础,同时引入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学科升级,两者共享电气工程核心知识框架,但新专业更强调“电气+信息+控制”的深度融合,形成独立研究方向。
目前,影视行业(微短剧)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是陕西省7条文化旅游业重点产业链里所需专业之一。陕西省高校开设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只有两所院校,我校是其中之一。该专业负责人李静副教授介绍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学士学位授予权申报工作规划。同时,就省内外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进行了走访,分析院校经验差异与共性,倡导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增加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让学生在实战中积累经验,了解市场需求,培养学生适应行业动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跨境电子商务专业负责人吴亚芳副教授就专业背景、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及建设规划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中国跨境电商将向全球数字贸易阶段跨越,全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88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从业人数已超7000万人,但直播电商、农村电商、跨境电商等行业人才缺口依然较大,达1500万。同时,根据学校现有实训条件,展示了校外实训基地和已开展的产教融合活动。
会上,各二级学院的负责人和资深专家学者对五个新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入研讨,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从招生宣传、人才培养、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以推进新专业建设。
廖校长在会议总结中强调了此次汇报会的重要性和成果,指出通过各专业负责人的汇报,学校能全面了解各专业在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情况,促进专业间的交流与学习,推动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他提出,第一,积极构建新专业跨学科校企导师组联合培养机制;第二,构筑全方位的专业实践体系,强化实践育人成效;第三,面向新时代市场需求,构建动态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第四,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核心,各专业要结合学校定位、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科学制订新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第五,统筹学校内外资源,挖掘校内教学、科研、师资资源,实现共享;拓展外部资源,加强与企业、行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就业机会。针对学校短板问题,廖校长要求学校有关部门与各专业认真梳理,找出症结,精准施策,补齐短板,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为后续工作指明了方向。
图文来源:赵锦
审核:刘洪鹏